三八妇女节快到了,最近看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文案和广告,却无一例外地把这个节日呼为“女王节”、“女神节”,或是什么女生节、美女节之类,唯独没有谁老老实实使用它的正式称谓——妇女节。
也许你觉得这是所谓“时尚”,所谓“幽默”,但我不能苟同。“女王”“女神”满天飞的背后,是对“妇女”一词的刻意回避、忌讳,本质上就像忌讳“小姐”的称谓一样,是这个社会肤浅化、低俗化的又一表征。
何谓“妇女”?已婚为妇,未婚为女,中国文化里的“妇女”一直就是成年女子的通称,在很多情境下还有美女、年轻女子的含义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祭事不言凶,公庭不言妇女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(沛公)今入关 ,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” ……按中国现行法律,“妇女”是指十四周岁以上女性,与婚姻状况无关。“妇女”本身并没有贬义色彩,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更是广大女性引以为豪的名言。
“小姐”不能喊了,“同志”不能叫了,于是满大街都是“美女”“帅哥”——“美”“帅”都与审美无关,仅仅是区分性别的符号。
这个话题并不是无聊或小题大做。对一种事物用什么称谓、对某些词汇的歪曲和禁忌,关乎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,折射着世道人心。
有人问孔子治国之道,孔子的回答是“必先正名”。让事物名实相称、表里相符,别动不动就搞一些莫名其妙的“禁忌”、把美好的词汇污名化,这是让一个社会正本清源、回归理性健康的基础。
如果一个社会连“小姐”“妇女”都成了禁忌,并不是这个社会有多“讲究”多“时尚”,恰恰证明它的肤浅、浮躁,文化匮乏,审美退化。
所以,在成为“女王”“女神”之前,还是先老老实实做个“妇女”吧。不要再回避“妇女”,不要再糟践“小姐”,让“同志”重新成为亲切的称谓,让“老实”重新成为做人的本分……
也许这对匡正世道人心的作用有限,但我相信终究是有益的。